临沂社科界实盘股票配资公司
编者按
临沂,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,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。为全面展示临沂文化的独特魅力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、临沂市社科联、临沂市网信办、沂蒙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“临沂文化符号”评选活动。活动历经网络与报纸投票、专家评选等环节,最终确定了“100项最能代表临沂的文化符号”,并编辑成《临沂文化符号》一书。
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临沂的文化精华,还通过“相关链接”与交通提示等细节,增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。 从地理、历史到红色文化,从非遗、遗存到特产,书中内容丰富,是了解临沂文化的绝佳读物。
今日起,我们将以专栏形式,陆续在公众号上分享《临沂文化符号》的精彩内容,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。若您对书中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补充,欢迎留言交流,让我们共同见证临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展开剩余63%“沂蒙六姐妹”这一称谓,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,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。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,分别是:张玉梅、伊廷珍、杨桂英、伊淑英、冀贞兰、公方莲,目前六位老人都已去世。
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,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,沂蒙六姐妹勇挑拥军支前重担,发动全村男女老幼,不分昼夜为部队当向导、送弹药、送粮草、烙煎饼、洗军衣、做军鞋、护理伤病员。战役期间,六姐妹和乡亲们整天忙碌着、操劳着,起五更睡半夜,有时候通宵不休息、一天只吃一顿饭,先后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又送回去,运子弹24箱、烧柴700多斤、给部队洗衣服800多身、做鞋300多双……停下来还要搞宣传,为战士唱歌鼓舞士气,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1947年6月10日,当时《鲁中大众》发表题为《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》的报道,赞扬她们的革命奉献精神。新中国成立后,六姐妹延续在战争年代对子弟兵的爱,矢志不渝忙拥军,谱写了新时期继续为党、为国作贡献的新篇章。迟浩田上将高度评价“沂蒙六姐妹”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,曾为她们写下 “沂蒙六姐妹,拥军情永不忘”题词。2011年,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烟庄开馆。迟浩田为沂蒙六姐妹纪念馆题写馆名。
电影《沂蒙六姐妹》剧情
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,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,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。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,两、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,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。
战事又紧,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,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,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。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,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,成了终身的遗憾。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实盘股票配资公司,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,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“火线桥”,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。
发布于:山东省易云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